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低功耗、低成本无线电技术。它的标准是IEEE802.15,工作在2.4GHz 频带。蓝牙技术以其便捷性和实用性迅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从最初的无线耳机、音箱连接,到如今在智能家居、健康管理、数据传输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,蓝牙技术无疑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本人工作之初接触的最早蓝牙设备就是蓝牙鼠标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蓝牙技术的基础知识 一、蓝牙起源蓝牙(Bluetooth)源于10世纪的丹麦国王哈拉尔一世(Harald Blåtand)。这位国王以统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功绩闻名,而“蓝牙”正是他名字的北欧语直译。而将“蓝牙”与现在的无线通讯技术标准关联在一起的,是一位来自英特尔的工程师JimKardach,他在一次无线通讯行业会议上,提议将“Bluetooth”作为无线通讯技术标准的名称。用“Bluetooth”名字来命名这种新的技术标准。1998 年 ,爱立信联合 IBM、英特尔、诺基亚及东芝公司等 5 家著名厂商成立“特别兴趣小组”(Special Interest Group,SIG),即蓝牙技术联盟的前身,目标是开发一个成本低、效益高、可以在短距离范围内随意无线连接的蓝牙技术标准,到此蓝牙标准正式形成。 二、蓝牙发展历程
蓝牙几个关键发展节点: 蓝牙2.0+EDR(2004年):传输速度提升至2.1Mbps,支持立体声音频传输,MP3耳机开始流行。 蓝牙4.0(2010年):引入低功耗蓝牙(BLE),引爆智能手环、健康监测等物联网设备。 蓝牙5.0(2016年):传输距离扩展至300米(空旷环境),速度翻倍,支持多设备广播。 蓝牙5.3(2021年):增强抗干扰能力,降低延迟,为游戏耳机和AR/VR设备铺路。 三、蓝牙技术分类蓝牙经典无线电,也称为蓝牙基本速率/增强数据速率 (BR/EDR),工作在 2.4GHz 未授权工业、科学和医疗 (ISM) 频段的 79 个通道上传输数据。蓝牙经典支持点对点设备通信,主要用于实现无线音频流,例如无线扬声器、耳机和车载娱乐系统等。蓝牙经典无线电还支持数据传输应用,例如移动打印。 蓝牙低功耗 (BLE) 无线电专为极低功耗操作而设计。蓝牙低功耗无线电在 2.4GHz 未经许可的 ISM 频段上通过 40 个通道传输数据,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,使他们能够构建满足其市场独特连接要求的产品。蓝牙低功耗支持多种通信拓扑,从点对点扩展到广播,以及最近的网状网络,使蓝牙技术能够支持创建可靠的大规模设备网络。虽然蓝牙低功耗最初以其设备通信功能而闻名,但现在也被广泛用作设备定位技术,以满足对高精度室内定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。蓝牙低功耗现在包含的功能可以使一个设备确定另一个设备的存在、距离和方向。 四、蓝牙协议栈组成蓝牙协议栈由主机 + HCI(可选) + 控制器三大块组成,其中对于单芯片方案是没用HCI的。
主机(Host) :主机部分由核心协议层(L2CAP、SDP、SMP、ATT)和核心规范(GAP、GATT)构成。
控制器(Controller):分为低功耗蓝牙(Low Energy Controller)和经典蓝牙(BR/EDR Controller)。其中链路管理(LM)、基带(BB)和射频(RF)构成了蓝牙的物理模块。RF 通过2.4GHz 的 ISM 频段,实现数据位流的传输,它主要定义了蓝牙收发器应满足的条件。基带扶着跳频和蓝牙数据和信息帧的传输。基带就是蓝牙的物理层,它负责管理物理信道和链路中除了错误纠正、数据处理、调频选择和蓝牙安全之外的所有业务。
HCI:此部分定义了主机和控制器之间通信的接口标准(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),可以是UART、USB等通信方式。
五、蓝牙协议规范分类
为保证蓝牙设备间相互操作性,蓝牙技术联盟制定了一系列的协议规范。这些协议规范主要定义了蓝牙设备的通信协议,硬件接口及应用层协议,确保不同厂家的蓝牙设备可以相互配对通信。
|